我是一个从传统教育一路走来的老师,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是用人格来培养学生。教师真诚的人格造就学生真诚的人格,教师虚假的人格造就学生虚假的人格,教师双重型人格造就学生分裂型人格。
反观当下,“虚假型”“分裂型”的教育现象时有发生。
先说一个小故事。2013年1月5日,南京某女士一夜失眠,只因她九岁的儿子在学校的一次遭遇。当天,领导来校视察工作,体育老师嫌这位学生跑得不快,怕影响学校的形象,便不让他到操场上体育课。班主任老师见他单独在教室,也怕影响不好,便让他到办公室站了一节课。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也许老师出于好心,也许老师出于爱护学校的荣誉,也许都有自己的理由。当然,也许它来源于一种认知偏差:人们在知觉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觉结果出现失真的现象。因为认知偏差,无论体育老师还是班主任老师,似乎都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而且,客观上让孩子失去了上课的权利,如果孩子比较内向的话,还可能会导致心理受到严重的挫折。再看第二个故事。广州市中心有一所名校,家长削尖了脑袋都想让孩子进去,学生背景非富即贵。学生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兴趣爱好发展也非常全面,家长颇为自豪。有一次,教育部来学校检查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情况,学校领导传达了这一信息,并要求班主任对孩子加以教育和指导。于是,班主任便把孩子们留下来,用一节语文课,让大家背答案。学生的标准答案是:“我住在学校的附近,平时走几步路就可以到学校了。”班主任又问:“作业多不多?科学实验课有没有安排啊?平时课程会不会占用体育和音乐课的时间呢?”标准答案是:“作业一点都不多,45分钟就能做完;我们平时都经常使用实验器材,很喜欢科学实验;体育课和音乐课也是我们喜欢的课程,没有被占用……”老师将问题和答案重复数次,直到确认每个学生都会按照标准答案回答为止。然而,事实的真相却是:平时的作业一个半小时都做不完,实验室只有无线电兴趣班的学生才能使用,最喜欢的体育课和音乐课隔三岔五被数学课占用……最终,所谓的“检查组”并没有来。学生陷入迷惑:“为什么一定要我们说谎呢?”反过来,而老师又有什么权力教学生说谎?这里也产生了认知偏差,且偏差来源于晕轮效应——将局部信息泛化为整体。因为上级检查关系到学校荣誉,当下老师们认为这件事情最重要,于是把学生放在一边,甚至无视学生。社会给予学校以很大的期望,政府给予学校以很大的压力。对于这种期望和压力,有学校选择了最简便的方式来应对:包装自己。而成本最低的包装,就是以口号包装自己,社会流行什么就喊什么,教育局长要求什么就汇报什么。今天的教育生态是要求立刻兑现,立竿见影。教育是有规律的,做不到立竿见影,怎么办?有学校发现只要“见影”就行,未必“见竿”;甚至只说说就行,不必真“见竿”“见影”;重复皇帝新装的老剧,也能赢得许多人的喝彩。所以,在许多学校,课改并没有真实地发生。因为课改只是迫于上级压力、迫于环境压力的被动行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共识——在教育时尚的裹挟之下,参加课改是不得已而为之,环境使然,非内在需求,课改就成了堂而皇之的标语、口号。在这些学校,课改常常发生在论坛之中,在会议之中,在文件之中,在经验介绍之中,在论文之中,唯独没有发生在课堂之中;课堂依然是教师主导一切,传授型独占天下,依然是考纲为纲、考题为本,刷题训练充斥教学始终;评价方式仍是单一的分数排队、高分为王。现在的学校,越来越“花枝招展”,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到底有多少,值得我们深思。一些学校为了升学成绩,可谓不择手段。比如挖其他学校优秀教师;招生虚假宣传,蛊惑人心;花大价钱买优秀生、复读生;软硬兼施动员后进生不要报考;更有甚者,伪造假数据,抹黑对手,以此抬高自己。为了制造成绩的假象、编织发展的外衣,这些学校的主要策略是采取各级各类、各种形式载体的广告式夸张宣传。明明是一个缺憾,却硬生生说成是功效;明明只是一个想法,却夸张为现实;明明只是个别现象,却夸张为普遍行为;明明是范围有限,却夸张为影响巨大;明明是毫不相干的,却夸张为某种课题的研究成果、某种课改的成绩,没有必然关系和逻辑关系;明明是一张白纸,却一定涂上五颜六色油彩。说到底是,夸大学校工作成绩,一分吹成十分,泡沫成分太多。这种夸张宣传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制造一种社会假象,糊弄家长,糊弄大众;另一方面就是欺骗领导,升官提薪。在夸张宣传的背后,伴随课程改革所带来的问题却视而不见,没有问题意识,不去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问题反倒越积越多,小问题变成大问题,教育教学倒退,管理无序,甚至混乱不堪。对此,学生会有意见,但校长全然不顾真相,一律排斥;教师有意见,以校长的权威打压下去;同行有看法,一律以妒忌视之;家长有投诉,则置之不理,或说是观念落后;领导有批评,则说打击课程改革、报复校长。一言以蔽之,这类校长是明星校长,而不是工作务实的校长。到现在为止,我依然坚信,校长最好的管理方式,就是走进课堂。听十堂课,听一百堂课,听一千堂课,自然会发现学校的问题,发现教学的问题,发现管理的问题,也就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可见今天的教育生态堪忧。表面一套,实质是另一套;说的一回事,做的是另一回事。这种人格分裂的教育文化生态直接对下一代产生极其恶劣的示范影响。学校校长、教师如果弄虚作假,那么学校的所谓德育工作的效果,几乎抵消。因为学生不但听你说什么,更是看你做什么,校长、教师作假行为将诚信视作可变通的规则,而不是绝对的道德真理。经过耳濡目染,认知强化,学生也会习得这种双重人格。这是一个讲究颜值的时代,成就了一堆化妆师、包装师,造就了一大堆千人一面的人造美女,也成就了千校一面的速成的人造名校。我一直觉得,一所学校,没有十年二十年的沉淀,哪来的名校?换句话说,速成的自然也是速朽的。这也是一个现实而功利的时代。社会要功利,学生、家长要升学,学校自然也要功利。当功利畸形化了,教育就异化了,假冒伪劣就成了常态。为什么仍有许多教育人能够守住教育的底线?为什么许多校长能够坚守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为什么许多校长不趋时尚、不喊空洞的口号,而是兢兢业业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为什么许多教师能够守住道德底线,永远保持真诚,用行为诠释品德,给学生以言传身教?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许慎说: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教子使作善也。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从知、情、意三方面培养学生真善美的良好品性。没有知,没有真知,一切都是空谈。所以,我们要从文化的核心,即价值思想上来思考:学校为什么存在?老师为什么存在?价值思想的缺席,是最可怕的缺席。这就更需要学校的文化自觉,要不断向自己发问:最后,千万不要忘了从价值层面上去思考,到底为什么而教?作者 | 程红兵,金茂学校总校长、金茂教育研究院院长来源 | 本文整理自作者于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演讲责编 | 芋圆
排版 | Maggie